走向封闭和低效的移动互联网
在我看来,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是在走向封闭和低效的。举几个例子。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我用过的用户量比较大的产品中做得最差的了,简直是一秒钟都不想多看的产品。
混乱的账号系统
你可以使用新浪账号、新浪邮箱账号、邮箱账号、手机号中的任何一个注册新浪微博,一旦注册,你就很难将该号废弃。例如你用手机号注册过微博,你就很难将一个邮箱注册的账号绑定该手机号。
而新浪微博早期的推广策略就是疯狂吸引用户注册,大量线下广告和活动会让你稍不留神就用手机号注册了一个微博账号。
坑爹的反爬机制
在网页上浏览微博内容,没有登录的话是只能看一部分内容的,不过这都不算什么,大不了登录一下。然而经常遇到登录之后内容就都空了,一片空白的情况。我知道新浪微博要反爬虫,但现在情况是根本没法用啊。
APP内置浏览器
QQ和微信以及其他某些APP会内置浏览器,强迫用户使用它,甚至导致了一些网站会刻意迎合它们的User Agent,用其他浏览器反而会出现打不开的情况。
这么做的另一个后果是,用户在打开网页时就不能用该APP做其他事,美其名曰让用户更加专注于一件事情,实则剥夺了用户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微信
微信总给人一种它想让你怎么样你就必须怎么样的感觉。举几个例子:
- 强迫你用手机端。因为PC端太难用了,用过的都懂。网页端就更不用说了,连原创表情都无法显示。
- 微信一旦把图片添加成表情,就无法再导出成图片了。
- 微信小程序。早在它还没推出的时候我就跟周围的同学预测过了,肯定火不起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因为它完全制定了自己一套私有的规则,web开发者需要付出成本去学习并为其编写不可复用的代码,背离了web开放的原则。
结构化消息
所谓结构化消息,举个例子就是你转发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给某个好友,产生的消息就是一个结构化消息。
很明显,结构化消息是不利于传播的,因为它不通用。最好的做法是都使用链接,毕竟URL就是为此而生的。不过这样未免会让消息显得生硬,结构化消息也不是绝对不好,但至少应该在APP中允许将结构化消息复制成链接。
更糟糕的是,一些APP产生的结构化消息可能会发生在某些机器上打不开的情况,比如我就遇到过在iOS上能打开,在Android上打不开的情况。当然,这是那个APP的问题了。
滥用的二维码
二维码的本质就是一段信息而已。很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在明明可以给出链接的情况下,却非要给出二维码,让本来只需点击一下的事情多了一个识别二维码的步骤。
滥用的短信验证
居然忘了这一点,谢谢评论指出。
各大厂商都想让用户绑定手机号,甚至注册时必须用手机注册,这就让人感觉很烦,更不用说可能会泄露隐私了。更有甚者,居然不使用密码,每次登录都发验证码。至少,你应该提供密码登录的功能吧。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账号系统,数据库中应该是使用自增的UID作为主键,其他的诸如邮箱、手机号码等等都可以不用填,账号的安全由用户自己负责。如果网站确实有需要发邮件或者短信通知用户,可以要求用户绑定邮箱。